儿子在异地做生意,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烦恼,当他遇到烦心事,他就找我交流。因为每次交流后,他的内心就会舒坦很多,虽然他还没学老师的法,但他乐意听我讲,我就把我通过学法所能明白到的,变成一种他容易明白的语言和他交心。
我跟儿子说:我们的肉身里面有两个我,一个是人格自我,一个是灵魂的我。
你昨天跟你老婆闹矛盾,内心不爽快的这个我,是人格自我。这个人格自我他是由你的意识、你的感受、你的体验、你的认知、你的愿望、你的七情六欲聚合而成。
你的认知确认了她讲话的语言,她是个蛮不讲理的人,你的感受就感觉到不舒服。你的体验体验过那种温馨的场景,你就会对不温馨的场景产生排斥。因为你渴望这种温馨,你的意识就会要不断地去分析,不断地去思索,这一系列就是这个人格自我。你的这个不爽快,就是这个人格自我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但是,这个人格自我它并不真实,它是个幻相,这个幻相它并无实性,它只是由这一系列的因缘和合而成。
构成你不爽快的那个核心的东西就是你内心的那个渴望,你渴望那个温馨的场景的那个渴望,你对那个温馨的场景的那个渴望的确定,那个不消除的话,它就会带给你永远的苦。
你渴望她好,她好了两天又犯老毛病,你又会渴望……你渴望了这个又会渴望那个。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想了不停,这个“想”就是内心的那个渴望、那个欲望推动的。
所以修行就是要断掉这个“欲”,一切的苦都是因欲而来,那怎么来断掉这个“欲”呢?有一种方法叫戒律,我不跟这个欲望走,就是用这个“不”戒住它;还有一种方法,是爱和宽恕,宽恕你所渴望的,用爱伴随渴望,渴望融入爱之中。
宽恕了这个人格的我,灵魂的我就会渐渐地复苏。当灵魂的我苏醒了之后,再去看那个人格的我就觉得很可笑,就觉得那个人格的我很无聊。
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小孩子玩的那些泥巴,让一个大人来看的话,那就是一场游戏。
这个人格自我就像这个小孩,他搞的事都是没有意义,他追求的这些泥巴游戏纯属虚幻。对于大人来说,一点都不会在意,但对于那个小孩来说,他就会很在乎,你去破坏它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
因为小孩子无知嘛,他就把他那些泥巴玩具当真了嘛,他就想保住他那些泥巴玩具嘛,所以他会拼命地哭,那就是那个小孩子的苦呀。这个人格自我就像这个小孩子一样,他所做的这些事也就像这个小孩玩的泥巴一样,而这个复苏的灵魂就像这个大人。
所以修行呀,我们修行佛法就是要去除烦恼,修行是从梦中醒来。梦,就像那个小孩子执着那个泥巴玩具,把那个泥巴玩具当真了,他认为那个泥巴玩具就是他的全部呀,他就会拼命地要去保护他的泥巴玩具呀,这个就是把梦境当真了。修行就是从这个梦境中醒来,那就解脱了这个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通过跟儿子交流,他说他似乎明白了些,内心也轻松好多了。他还说,我上次跟他分享宽恕法,他知道去践行了,对他有很大的受用,他老婆都改变了好多。我教他诵咒,“神是爱,上主是爱,我是爱”,他也欣喜接受了。
接着,我再跟儿子分享:宽恕呀,要站在神性的高度来宽恕。就像大人一样,他会在乎那些泥巴玩具不呢?他不会在乎的!一个大人不会执着那些泥巴玩具的。
所以站在神性的高度,就像大人不在乎这些泥巴玩具,就不会执着这个人格自我了,也就自然不会执着这个人格自我的渴望了,也就自然不会执着这个人格自我的欲望了。
如果小孩子他要执着这个泥巴,你要这个小孩去宽恕,他是很难宽恕的。
要他宽恕,不执着这些泥巴,他是做不到的,他会更加地恐惧,所以用人格自我来宽恕人格自我,那是很难宽恕的。
如果站在神性的高度来宽恕的话,那就是很容易的,就像这个大人不执着这个泥巴玩具一样,那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明白了吗?
所以不断地诵咒,会让神性复苏的,但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信”字,要信,要真信!要信自己内在的神,而不要相信自己的人格。
我就这样跟儿子交流着。老师,我这样跟儿子交流如法吗?
无限感恩老师的加持!祈愿儿子能归入老师的教法,灵魂得以救赎。
顶礼感恩慈悲救赎的老师!!!
老师:讲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