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信仰的垫脚石,就像盖房子,人格这块“垫脚石”越扎实,信仰的“地基”就越稳。如果人格本身模糊摇摆,信仰可能就容易被外界左右,甚至沦为跟风的工具。反过来,当信仰慢慢扎根,也会推着人格往更契合信仰内核的方向生长。确实,当一个人的人格底色足够清晰——比如知道自己坚守什么、排斥什么,有稳定的善恶观和处事原则时,他所选择的信仰才不会是空中楼阁。人格看作信仰的垫脚石,是对自我人格的认知、塑造和坚守,是其建立或践行信仰的基础。
毕竟,信仰往往涉及对人格所需求之时,而人格就像一个选择,如果一个人缺乏稳定的自我认知、明确的是非观和内在的道德坚守,也就是比如持戒、抉择,不然信仰可能就容易变成为人格服务的工具。某些时候一个人格成熟、有责任感的人,其信仰往往更能落地,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反之,若人格模糊,信仰可能只是一句口号。当然并不是加强我们的人格,而是靠这人格来加强我们对神佛、对老师的依赖,是我们灵魂的救赎。
学生最近业力又来逆袭,脑子静不下来,每天想去凝定思想摒弃乱七八糟乱飘的思维去听法很难,想刷视频,虽然也刷了一个寂寞。我前几天很想去游游青山绿水,于是我约了家里人,今天正好去了。当我看到我家里长辈们喝酒聊天,临近要走的时候,我看到我的姑爹从包房里出来望向我,我就知道不好,催婚来了。我其实过得很自由,野蛮生长,从小没有很多条条框框管着我,所以我的人格形成就是一个很自由的个体,所以这个人生的剧本就是我如果结婚,就是我自己的选择。还好,我一直觉得结婚就是完成人类任务,又不甘心,我一直不认为我能爱一个人到老。
最终还是被我姑爹抓住了,喝了酒,开始了,与我父亲说的话一致。我发现人类老了,总是会想到死亡,“我已经七十几了,还看不到你结婚,怎么办呢?你还是要找啊,你不找个人生孩子,起码要找个能照顾你的啊!我死了就管不到你了,也看不到了!”
是的,就是这句话,我望向了他的眼睛,是的,我内心深处冒出了,凡夫的眼神啊这是,真正可怜可悲一个凡夫的眼神啊,一个流浪的灵魂,却不自知的可怜的灵魂,当他开始念叨我的时候,我有一种在外面坐着望向电脑屏幕的人,我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人类的悲哀,升起了深深的难过。我们刹那生死,感受到了灵魂被人格所蒙蔽,觉得死亡好正常,不是死亡的可怕,而是觉得灵魂被蒙蔽得可怕。我当时感觉自己掉落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
后来我越来越明白、感恩诸佛对我的赐福,老师对我的赐福。我学法半年,当时听法凝定没有思维,感觉时间都停止了,就这样忽然醒了那0.01秒的是见精,清澈的见精,是一个空间。后续学法,让我多了那么一些认知,让我才能一步一步爬着知道这具身体真的不是我的清醒,要不然我拿什么知道什么是修行?我拿什么知道一切都是假象?我怎么抵得住习气与业力?
我为灵魂的流浪感到深深的悲痛,鼻子又哭堵了,我都不知道写些什么了。我感恩老师,我感恩神佛对我灵魂的赐福救赎,那是我这个下贱的微生物无法报答的,学生忏悔累生累世对神佛的一切诋毁。
找不到主的灵魂,犹如孤魂野鬼。
修行,人格必将是孤独的,灵魂却是温暖的。
感恩老师!
老师:很棒。
老师:祝福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