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见一段法语,貌似出自某空法师:

《无量寿经》讲到最高原则,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做到没有?

看到别人有过失不能说,应该怎么样?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所谓口为祸福之门,会说话的人就得福报,不会说话的人就遭灾祸。

————————

 

读完之后,感觉这个说法很危险。

危险之处,正是披着佛法的外衣,而似是而非。

 

1.“善护口业”是佛法的“最高原则”吗?

 

当然不是。

 

“善护口业”固然重要,是持戒的一个方面,但佛法的终极目标是破无明、见实相、了脱生死。

修行的根本,是断烦恼、证菩提,而不是变成一个“言语得体、道貌岸然”的人。

 

将“善护口业”拔高为“最高原则”,无异于拿枝叶当根本、以修饰代修行,结果只会把佛法讲成了行为训练,或处世指南。

 

2.不讥他过=不辨正邪?

 

“看到别人有过失不能说”?

这话看似谦卑,实则鸡贼。

 

佛陀在世,呵斥提婆达多不留情面;

马鸣、龙树、达摩等祖师大德,

著书立说,破斥外道邪见,言辞犀利而不失慈悲。

 

难道这些是“讥他过”吗?

不是,那是护法,是悲心,是正知正见的责任。

 

当邪见横行、错解佛法流布大众时,

若每个人都以“不讥他过”为由保持沉默,

那佛法岂不是被人一点点蚕食、误导、变形而无人出声?

那修行人岂不沦为贪图福报、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若对方误导众生、曲解法义,

“不说”不是慈悲,而是放任。

 

《永嘉证道歌》云: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佛法,事关生死,

不是靠讲人情来维持和气的法门。

有疑有误,就该分清楚,

“直须争”,不是逞强斗胜,而是护持慧命。

 

正与不正之间,有时只是一线之差,

但这一线,决定了你是登堂入室,还是误入歧途。

 

慈悲,并不意味着沉默;

克己,并不等于退让。

 

3.“会说话得福报”?

 

这句话就更有“鸡汤”意味了。

 

许多误导众生的邪师讲话“极好听”,难道就因此“得福报”?

那弘法祖师、直指人心、呵斥外道,是不是在“自损福德”?

 

扪心自问,

口德,来自于正见正行?还是说话圆滑?

口德,来自心正?还是嘴甜?

 

小结:

口业需要谨慎,这是佛法中重要的一环。

但比护口更重要的,是护法,是护正见。

真正的慈悲,不是“你错我不说”,

而是“指出对方错误,目的是希望对方走出歧途,走向解脱”。

 

佛法不是教人沉默,而是教人明辨。

不是让人“不得罪人”,而是让人“不辜负法”。

 

末法时代,邪见当前,

真正的佛子,不是谁都不得罪,

而是能辨邪正、敢于发声。

 

阿弥陀佛。

 

老师:祝福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