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答完,明心见性的问题后,又深入内观,仔细甄别“明心”,与“见性”之间的进度、差异、性质的区别,最终确定,是我自己回答错误了!

 

因为我是实证者,所以只能依据自己走过的道路,去阐述对“明心见性”的体证经验。

 

详细地将自己“明心”的过程,重新梳理记录的时候,发现一个极其微妙的差异:“明心”属于“存在”的范畴,是人类成为修行者,修行者依据真理,净化身心,身心净化,心灵除垢,“见精”从内心展现出来清醒,清净纯澈的性质。

 

“见精”就是灵魂中的“灵”,也是我执识的核心“认知”。

我执识,就是我们人类认为的“自我”,由心意体验与意识分别构成,意识跟随心愿而分别,而心愿的核心,是认知动机,动机的核心是“灵”,动机的细腻思虑感知是“魂魄”。

 

人类所说的“自我”,与耶稣所说的“小我”,不是一个东西。

“自我”,是我们的意识分别,与心愿动机,组成的“自我”认识体验。

 

耶稣所说的“小我”,是心灵对生命的记忆,是基于“存在”妄想基础上,灵性生命对“存在”的沉淀记忆,“灵性”对生命沉淀过程中,形成的细腻分别,精微经验习气,此二者构成了“小我”,“小我”就是累世劫妄念与习气的聚合。

 

“灵”被习气妄想牵动,堕落在“小我”生命记忆形成的境界中,透过“小我”境界呈现出“灵”的灵慧分别力,体现出心灵认知体验,呈现出愿望动机,表现出心愿意识,就是“灵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

 

自我,是“心灵小我”,在人体中的“投影”。

“自我”是显意识,“小我”是潜意识。

 

举例说明:我喜欢吃肉,你喜欢吃素。

吃肉,是意识做出的“判断”,属于“自我心愿”驱动意识,做出的行为举措;而促使意识做出“判断”的,是心愿动机;心愿动机一定建立在,形成动机念头的,动机深处的“体验经验”的记忆中。

 

是心灵凭借,心灵蕴藏的,对于“肉”的记忆习气,而做出满足习气体验的动机,形成吃肉的“愿望”,而做出吃肉决定判断的“意识”,只是落实“心愿动机”的工具而已。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体内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心灵“潜意识”,所投射出来的,自我人格,习气欲望的延续,而并非是,“生命理性”的选择。

 

举个例子,人类的情欲姻缘,很多夫妻相爱相杀一辈子,谁都看谁不顺眼,可就是分不开;初恋的男孩女孩,虽然理性上知道,对方身上的种种缺点,可是内心的情爱感受,却无法因理性的分析,而将心灵情爱彻底决断。

 

这是因为,你眼睛看到的情人,意识理解到的爱人,本质是心灵深处,灵魂记忆中,往昔生命经验的“回放”,此刻你眼前的爱人,一定有着,让你“心动”的地方,你的心灵感受才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他,才会对他的其他缺点置若罔闻。

 

你见到他,“心动”的感觉,一定不受你“意识思维”的左右。

否则,怎会有一见钟情,冲昏头脑的身心状态?

 

让你心动的,一定不是,你头脑意识做出的判断。

而是心灵本能的冲动,是生命记忆的回放。

既然是心灵记忆,一定有记忆建立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宿业因缘”,也称为“三生三世”。

 

现实世界中,夫妻之间的相爱相杀,矛盾了一辈子也分不开,原因是,心灵深层的“灵魂”记忆中,往昔的情愫债务没有清算完毕,当心灵蕴藏的,灵魂记忆中的宿缘消散了,现实生活中的夫妻,瞬间就会觉得,彼此之间仿佛成为了陌生人,既不爱,也不恨,也就是人类常用的术语“没有感情了”,视同陌路,随之分手,相忘于江湖。

 

宿业完结,一别两宽。

但是今生种下的情欲执迷,又会储存在灵魂深处,形成新的“自我”性格因素,这些灵魂因素,将会导致灵魂,在离开肉身后,随着执迷因素的推动,寻找落实因素的“对境”,这就是灵魂投胎的过程。


所以,修行者与凡夫不同的是,凡夫俗子意识“自我”,跟随心灵“小我”走,生生死死,生生世世,永无出期。

 

而修行者,意识跟随真理走,心愿跟随信仰走。

真理指向如来究竟实相,信仰靠近圣主永恒天国。

 

借助信仰,圣主的圣性威能,在修行者身心中,展现智慧光明,光明清洗爱欲习气,智慧纠正观念概念,当意识观念被真理纠正,形成正见正知,当心灵体验被光明净化,心灵“见精”呈现,头脑“正见”与心灵“见精”结合,在修行者身心中,就会出现,由信仰与清醒,构成的“宽恕践行者”。

 

在人世间践行宽恕,心灵奉行真理的,就是“神灵”。

 

“理性”通过意识分析而呈现,与“感性”习气相对立。

“理性”属于“灵性”智慧中,清醒清净特质的范畴。

 

因此,三界六道众生,唯有“理性”意识的众生,

才可借助理性思维,破除感性习气的体验。从活着的“境界”中,唤醒被“魂魄”所活着的,“灵性”先天的清醒与清净特质。

 

“灵”从魂魄中,被“理性”思维唤醒了清醒特质。

就是心灵“见精”,从妄想自我习气感知中,睁开“见”世界的眼睛。

 

“灵”从魂魄中抽离出来,就是“见精”从动机中抽离出来。

“见精”中的“见”脱离了,所见的五蕴六尘,“见精”清净。

“灵魂”中的“灵”脱离了,魂魄聚集的习气体验与疑虑妄念。

 

“灵”在心意妄想中,绽放灵性光明,魂魄的习气妄想,在灵性光明中,逐渐地分解熄灭,“自我”认知体验,开始在“灵性”中,变得虚弱、陌生、透明,“灵性”温暖轻盈,灵耀身心,接纳身心,却不定义身心妄念与体验感受,“灵性”温暖自我,“灵性”觉知“小我”,对“小我”生命记忆,与“我执识”自我体验,保持宽恕接纳,却“不定义”的温暖安宁状态。

 

“不定义”,就是耶稣教法中的宽恕,第一步的境界。

实践宽恕法门的第一步,就是佛教中的“止观”修行。

 

“见精”在心意妄想中,增强“见”的清醒,增长“见”的清净,直至心意认知“我执识”在“见精”中逐渐淡化,直至身心习气在“见精”中逐渐分解,消散熄灭,“见精”就呈现出“见”一切,而无染一切的“明晰普照”,这就是奢摩他,止观修行。

———————————————————————

 

随着“灵性”增长,灵性光芒绽放,“心意自我”在光芒中净化,淡化,分解,遗忘;“灵性”成为了“灵魂”的生命主体。

灵耀光辉成为了身心意识的主体,人类身心意识成为了“外衣”;现实中的“自我”,构成自我的“认知与体验”在微观世界中,融化分解,净化纯化升华,此刻,身心自我与现实世界,就在“灵性”光辉中,呈现出“身心如幻,世界如梦”的性质。

 

这就是大幻观,修行者进入三摩地的定境修行。

进入三摩地修行,前提是,你已经不再是“心灵意识”,而是具有光芒形态的“光灵”,灵的智慧取代了人类的心意自我,心意自我在灵耀智慧中,不断地净化,融化,分解,熄灭。

 

知境为心,知心为空,知空为无二双融。

身心分解,光灵成长的过程就是三摩地。

————————————————————————

 

“光灵”璀璨灵耀智慧中,心意自我、习气妄想,都净化分解完毕,肉体身心中,人类自我心意,“我执识”只剩下最后的残留记忆,肉体身心只是一具,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躯壳。

 

身心意识、自我认知、欲望体验、习气妄想,都无法遮蔽“光灵”,“光灵”成为了修行者全新的自己。

 

“光灵”的温暖喜悦,智慧光芒,继续融化净化,身心意识中,残留的“自我存在”记忆,直至你的“自我”记忆,完全消失在光芒璀璨的温暖“光灵”智慧中。

 

随着你的“自我”消失,“光灵”解脱了光芒智慧,升华为纯净无相的光明“纯灵”,此刻人世间你的身心意识,就是“纯灵”留在人间梦境中,最后一丝“记忆”梦呓。

 

“纯灵”的性质就是生命本身,“纯灵”的表现就是存在无限,“纯灵”的内涵就是爱与接纳,“纯灵”的无限接纳,接纳了时间与世界,世界与时间,消失在无限接纳的“纯灵”爱之中。

 

一切生命现象消失,过去未来时间消失,宇宙存在显现消失。

“纯灵”还原了,生命原始状态。

 

原始生命状态,存在呈现出空间,永恒呈现出时间,觉知呈现出圣灵,圣灵体现出“灵性”,灵性派生出“众灵”。

 

“纯灵”还原了“圣灵”,“圣灵”展现出生命,生命体现出宇宙。

这些都属于“明心”的范畴,也就是七地菩萨,造物主的境界。

————————————————————————

 

所觉即觉者,觉者即所觉。

存在即觉知,觉知即存在。

 

觉知内照,内照离觉。

离觉则无生,无生即解脱。

 

觉知融化在觉性“无生”明晰中。

生命融化在空性“平安”慈悲中。

圣灵光明融化在“目光”智慧中。

 

“圣灵”、生命、宇宙、存在、永恒,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

 

觉性如同目光纯澈,明晰十方普照三世。

觉性离分别妄想,熄灭我人众生寿者世界。

 

犹如沉浸在境界中,分辨具体事物细节的“眼光”,

从具体细节的“境界”中,苏醒了目光“见一切”,却无挂一切的清净明晰,普照十方三世,圆觉过去未来的“大智慧”。

 

大智慧,是如来自性显现,是“祂”的目光。

这才是“见性”,“见”本身就是“佛性”。

 

见,就是觉性。

 

因此,见性即佛性。

故而,见性成佛。

 

所以,我前面所说的,“明心”在四五地,没有错。

但是,“见性”在四五地,与明心同步的说法,是错误的。

 

唯有心灵本体,“灵性众生”,在觉察与接纳中,“存在”彻底熄灭后,无染无生的“见性”才可能展现。

 

见性,即觉性,是八地以上圣贤,具无生寂灭性。

入诸佛涅槃性,证圣主平安性。  ——摘录《纠正错误》(2022-03-2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