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一段法语时,心灵激动了:

“实相,不需意识的确定,无须思维的推论。

实相,不被心意思虑所分别。

因此,安宁坦然,清澈透明。”

——《平安赐福(二十)》

老师的究竟法义,一剑封喉!

 

完整的法语:“实相,是幻相中的释然。

释然,是无须解释,也无须分别。

 

实相,不需意识的确定,无须思维的推论。

实相,不被心意思虑所分别。

因此,安宁坦然,清澈透明。

 

实相是,你永远找不到,也永远无法失去的。

当遗失实相时,寻求实相的焦虑凸显出心意。

 

心意本身,就是焦虑与迷惘。

不被迷惘所分别,不被焦虑所恐吓。

平安寂静,觉照思虑的,安宁亘古,就是光明了。”

——《平安赐福(二十)》

 

心识思虑不是我,真正的我,在究竟法义的光明里。

 

老师身在人间,心在天堂,心无所住,日常自动不断圆满觉性,飞速前行中。老师的状态是八地菩萨的不退转的状态,是火车入轨前行的状态,不是普通人可以学的。普通的学人是在进进退退中,保持着前行。

 

普通学人的我在人间,心向佛——极乐天堂,这是找到方向。不被善恶束缚,不被是非牵引,这是前行——践行宽恕。遗忘感受体验,这是实证,是证量。世间有李小龙这样闻名中外的“功夫”,而经由宽恕融化我执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功夫”。遗忘多少,身心就能轻快多少,直至忘我。

 

践行宽恕,以前是遇到烦恼时才用。但今天有了一个新认识,那就是住在宽恕里,让宽恕成为自己。因为发现,烦恼在所见所闻里,在对境里,烦恼是分分钟在拉你。随着所见所闻而起心动念,心生分别。若是跟随,就远离了宽恕。与其烦恼之后来宽恕,不如当下住在宽恕里,让烦恼自生自灭,就像天空中的云,自生自灭。宽恕是无染的觉察心。这个觉察心,最浅的层度,就是老师说的见精。

 

写到这里,还得再次参考一下老师对“见精”的精准描述。自己对见精还处于不熟悉又想亲近的状态,修行是往心里面走,越往里越微观,就开始远离意识分别。

 

“心灵‘见精’,具有‘见’五蕴六尘境界能力,‘见’之中却没有一个自我。你仔细体验一下,你内心见到光明,见到黑暗的这个‘清晰’确认,不会随着所见的任何境界,而升起分别心。”——《平安赐福(四)》

 

“真心有三层体现。

第一层是心灵见精,就是你内心确定知道的‘清醒’。

 

第二层,是灵性,就是你避开头脑意识,

却能了了分明的‘直觉’。

 

第三层是觉知,也就是在你身心意识之中,能够观察到,你的自我身心意识活动的,那个‘寂静’觉知。

 

这三层生命境界构成了你的心,你认为的人心是体验与感知,真心就在人心之中,是不被体验改变的清澈,不被改变的才是真实。”

——《平安赐福(五)》

 

为啥要接近见精,因为穿过见精,才能到达“奢摩他”,这是修行入门阶段。就是说,修行这两个字,不是随便讲的,因为不配。学了多年,原来现在还是“门外汉”!

 

再看看老师对修行者的描述:“唯有殉道者,才有资格,称为‘修行者’。”(《平安赐福(二十)》)

 

殉道者,顾名思义,那是无我的状态。世间人,可以弄虚作假,花言巧语,只为了维护自我。修道这里,半点不能,是否有出离心,能否融入天堂,是否虔诚真理,是否践行宽恕,是要经历生死关的检验。所以,老师强调平时修行要“真实”,直面心灵!

 

“真实的不会变易。

真理只是,真的。

依真才可,离幻。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圆觉经》

 

脱离真实的心,没有修行一说。

唯有真实的心,可以甄别构成人格自我的,私心杂念,贪欲恐惧。

唯有真实的心,可以升起决绝的出离心,唯出离心,可增长真实。

唯有真实的心,可在出离心的信仰,与人格贪欲对抗时,选择宽恕。

唯有真实的心,可以确实真切地,深刻地,践行宽恕与圣爱的道路。”

——《真实》2023-04-23)

 

学道简单总结:认清假的,放弃;依赖真的,依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