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心语———生命之光

 

————————————————

 

能见,与,所见,皆是“虚妄”。

 

三界六道,好像是一面平静的湖泊,湖泊是由水滴构成的。

平静的湖面,倒映着虚空。

倒映虚空的湖面,折射虚空,形成了湖水中的“虚空相”。

湖水中的细腻水滴,折射倒映在湖水中的“虚空相”。

水滴刹那间的相续流速,摇曳虚空相,形成了光明的波动。

光明的形态,是湖水倒影的摇曳,是水滴的流速折射。

 

真神,是究竟无生的“寂静”。

真神,是纯澈安宁的“慈悲”。

真神,是无取无舍的“接纳”。

真神,是不取于相的“临在”。

真神,是无修无证的“本来”。

 

纯澈智慧,是无法被心意众生所触及,所接触,所分别的。

是构成心意众生的,“细念”与“习气”,折射智慧的纯澈性。

纯澈清净被习气细念,折射在心识众生认知中,投射出诸神光明。

习气细念的错觉,形成了被分别心众生,所“认知”到的神灵形态。

 

宗教中所说的神灵,本质上,是三界众生习气,折射真神智慧,

投射在众生心识分别,形成认知中的“业缘”境界。

 

真神,是渗透习气的清澈。

智慧,是随顺细念的清净。

慈悲,是周遍缘起的接纳。

圆满,是无来无去的临在。

 

无生,方为“圆满”。

当下,是为“究竟”。

临在,是为“随顺”。

清净,是为“慈悲”。

 

真神,不可被心意众生触及。

真神不可被众生“心意”认知。

在认知神灵名相的,众生心识细念的尽头,

却是真神普照无碍,圆满十方的清净智慧。

 

三界光明与黑暗,皆是真神之倒影。

众生生死与轮回,因错觉真神而沉沦。

倒影的尽头,折射的性质,生死之错念。

究竟习气本质,却是真神,清净的庄严。

 

习气,于觉照纯澈中,是自然升起,自行解脱的。

细念,于清净慈悲中,是自然发生,自行融化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说:烦恼即菩提。

心外无物,心物一元。

 

——《神》(2023-11-08)

 

————————————————

 

实际上,我们在人间所谓的“活着”,就是思量心蕴藏的习气经验,对心灵认知的“裹挟”与“塑造”,我们在人生中所看见的世界,是我们“能够”看见的世界,也是我们“愿意”看见的世界。

 

“众生皆依自身业力,所现世界。”(莲花生大师)

 

对思量心中,蕴含习气的烧融,是可行的,是可能的,是有效的,是事实。

大量学法,践行虔诚,践行宽恕之路,就可以有效地,净化心识蕴含的习气。

当构成“活着”的体验因素,习气被灵性之光烧融后。

心灵认知,就会脱落头脑意识,脱落身心欲望感受。

认知心于身心内,呈现出清澈安宁,自由光明状态。

 

认知清澈明了,认知“见到”自我意识,“见到”人格感受。

认知,却不是自我意识,也不再是人格体验。

当构成“活着”状态的习气被净化,被灵性烧融后。

在这具身体死亡时,当心意人格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人格自我深处的“认知”,却明明了了。

“认知”深处的,思量心的习气成分,被“灵性”纯澈取代。

纯澈光明的完整灵性,呈现出,永恒完美的极乐天堂。

灵性,是不可分的一体光明。

光明苏醒了生命原始的形态。

 

一体光明中,未曾有过,思量心习气刹那分别。

完整生命中,未曾诞生,人格心意相续的“活着”。

 

当人间的修行者,从“活着”的自我感受中,

苏醒了,思量心深处,不被习气牵动的“光明”。

光明无际的,灵性完整永恒中,

就同步消失了“活着”与“死亡”的心意阴影。

 

在生与死,心与意,未曾发生的觉照中。

过去未来十方三世,云雾消散了无痕迹。

究竟空,毕竟空,不可得,是名“当下”。

 

——《当下》(2023-11-10)

 

————————————————

 

问:略

 

答:每个灵魂,都有信仰“祂”的权利。

可并不是,每个灵魂,都有信仰“祂”的能力。

是宿世业障在推动灵魂,在人间世界“看到”了,他想要“看见”的境界,他“能够”看见的世界;因此佛教说: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佛经中曾记载:佛与阿难,同时遇到一位外道行者,阿难想请佛去为此人说法;佛陀对阿难说:此人与我无缘,却与你有缘,你为他说法,他就会欢喜信受,你可以度化他,我却不能。

 

这是从众生灵魂的,宿缘因果而言,不是每一位灵魂都与真理有因缘。

能够信受大乘究竟佛法的众生,毕竟都是稀有难得的灵魂。

 

其次,神人有别。

神人有别,不是一句“形容词”。

神人有别,也不是“感叹句”。

神人有别,更不是“情绪化”的描述。

而是事实真相。

 

神人有别,就好像,细菌与太阳“有别”,这是事实真相。

太阳与细菌之间的差异,是事实,不是“托词”更不是“比喻”。

而是千真万确的,生命性质的差异,与存在状态的天壤之别。

 

真神,是究竟智慧,呈现出永恒无限“生命”。

真神,是清净慈悲,呈现出恢弘宇宙“世界”。

凡夫,是习气妄念,业缘交织呈现出“轮回”。

凡夫,是自我心意,习性执迷相续出“生死”。

 

真神,与人类凡夫,是太阳与细菌的对比。

因此,在人间世界的真神,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与人类的视角不同。

真神,将通往天堂之光路留在人间,并不渴望,将人间塑造为“天堂”。

天堂是纯生命,是一体不可分的,纯粹光明完美无瑕的无限永恒生命。

而人间是众生思量心中,蕴含习气与细念,业缘相续投射出的“业境”。

 

正如阳光中,阴影无法立足。

业境因缘的人间,无法呈现天堂。

 

真神,渴望将灵魂,从生死中救赎至天堂。

真神,却没有丝毫愿望,在人间创造天堂。

 

历史上,出离人间的修行者,都成就了圣道。

历史中,朝向人间的修行者,最终堕落轮回。

心向人间,被名利是非牵引;心愿人间,受善恶道德绑架。

任何一位修行者,最终都会堕落,最终一定堕落,

而灵魂堕落的结局,根本不受,心向人间修行者,本人意愿的掌控。

 

因此,真神只救灵魂。

教主,只要宗教势力。

 

这就是,“神人有别”。

 

老子的《道德经》,开创了华夏文明中,延续五千年的本土道教。

祂本人没有一个信徒,老子本人,没有成立道教。

祂是真神,祂只渴望将真理留在人间。

并不想依靠真理的威神力,去“获取”人间。

 

耶稣,上帝的独子,为众生赎罪。

被宗教长老,钉死在十字架上。

祂没有凭借自己的神迹,在人间形成“基督教”。

祂只是将“爱与宽恕”的道路,留在人间。

劝说人类,通过祂爱与宽恕之路,回归圣主天堂。

祂是真神,只渴望救赎灵魂,不渴望被人间崇拜。

 

释迦牟尼佛,宣讲佛法49年。

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虽然有僧团形式,也只是讲经说法。

并没有依据自身的影响力,广收信徒形成宗教。

佛教,是如来灭度后,弟子们整理佛在世时的语言,

形成了“佛教”理论与修行体系。

祂是真神,只留下解脱灵魂的真理之路。

未曾想过,依靠真理,在人间开创宗教。

 

我是修行者,渴望效仿这些伟大的圣贤。

以真神的品质,面对人间的诱惑与非议。

 

看看你我身边,曾经熟悉的亲友长辈。

那些临终之前,浑身插满管子,在病床上煎熬等死的躯体。

看看那些,曾经一度辉煌,在人间搅弄风云的“教主”。

在临终前,他们痛苦哀嚎,卑微孱弱的惨状。

你觉得这些“教主”,所谓的“大师”,短暂的显赫风光有意义吗?

 

连自己的死亡,都无力解脱的“教主”们,

他们凭什么力量,去救赎其他的灵魂回归永恒天堂?

 

我是终身平凡的修行者。

终其一生,绝不会成立宗教。

终其一生,绝不会接受供养。

终其一生,绝不踏入人间组织。

终其一生,绝不会渔色同修。

终其一生,绝不会心向人间,背叛对神佛的贞洁虔诚。

 

神,人,有别。

修行者,渴望成为真正的神。

而不是,披着真神外衣的,祸乱人间的恶鬼。

 

让时间来检验真伪,时间是验证真伪公正的裁判。

让因果来验证修行,因果是心灵抉择唯一的裁判。

让死神来检验信仰,死亡是检验修行证量的标准。

 

如果,修行者是真神,智慧无碍慈悲清净,

天堂之门,将为行者敞开,我们一同步入圣主的辉煌。

如果,修行者是伪神,沽名钓誉贪得无厌,

地狱之门,将为行者敞开,让我独自一人承担地狱之苦。

 

以上,是我面对十方诸佛,所起的刻骨誓言。

虽历经百千万劫,誓言因果毫厘不爽,终将兑现。

 

我以我命,践行誓言。

如有违背,因果难逃。

 

——《神人有别》(2023-11-10)

 

————————————————

 

  1. 天堂,不是某一个地方。

天堂,也不是灵魂的境界。

 

天堂,是超越了物质形态,超越了灵魂境界的,完美无瑕的“真实生命”,无限无尽的永恒生命力,呈现出没有边际的无限光明。

 

天堂是生命的完整与完美。

天堂,是所有灵魂,根本的性质“生命”。

任何生命物理形态,能量形态,在天堂中都未曾发生过。

或者说,天堂是永恒不变易的纯洁与爱。

一切生灭缘起的,众生,宇宙,物质形态,都不是天堂。

在完美完整,真实永恒的天堂之中,

没有形态众生,以及能量宇宙的立足之地。

 

光明中无法形成黑暗。

生命中无法形成死亡。

永恒中无法形成时间。

无限不可被空间留住。

 

爱内没有怨尤。

 

  1. 欲望的满足,带给人格“自我”,以幸福的感受。

欲望一定是,对“名相”的焦渴贪恋。

无论是性欲,色欲,物欲,情欲,食欲,

都必须有特定的、固定的“名相”,方可引动欲望。

 

名相,一定有认知名相的分别。

分别心念,缘起于心灵深层的细念。

细念牵动习气,习气形成的经验感受,就是欲望。

 

细念与习气翻滚,形成心念执着,执着心推动意识,在内心认知中投射出,欲望所攀缘的名相;名相牵动认知,形成认知的取舍,呈现出“好恶、美丑、善恶、对错”的差异,相续演化出“境界”,境界塑造认知,形成“自我”,自我分别境界,形成“世界”。

 

于是,看上去满足了欲望的人格。

实际上,是欲望借助人格,在满足欲望自身的习气经验。

 

而修行者,是超然于细念与习气的“清澈”与“寂静”。

不被名相所牵动,不受习气所浸染,不被细念所分别,不被自我所禁锢。

自身语意中,超越了心意分别;自欲望感受中,超越了习气经验。

不受身心意识禁锢,不被欲望感受满足,不被分别心意触及。

 

纯澈寂静,无生无限,光明平安,圆满朗照。

是修行者最真实的幸福。

不被欲望的满足而幸福,就是,不被生灭细念所蒙蔽。

寂静清澈,慈悲圆满,为大解脱,生大极乐。

 

——《平安赐福(十九)》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