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脑子里一直在转,为何人格自我这么难破?学习老师以前的讲法音频,有一句话让我很触动:“我们人类的这个自我,是由无量无数个欲望执着堆集而成的,你现在对于你自己心灵的体验,实际上是带动你心灵的欲望。”(2016年9月《无染觉性三》讲法)
想想可知的念头、欲望,不可知的念头、欲望,构成了我们自己。
今天抄写完《人格》(2023-08-27),开篇师即写道:
“经欲望凝固了认知,而形成了体验。
体验推动意识,形成对体验的确认。
确认体验是何种状态的意识,与,体验中由认知凝固的感受。
意识与感受对冲,相融,循环,形成了明确的人格‘自我’。”
人格自我,一定与欲望和体验结合在一起。比方说,某人对某些事物的热衷,一定是体验给心理带去过愉悦感,以后,但凡听到与此有关的事,一定想继续参与其中。听某人的音乐会,看某人的画展,听某人的讲座,等等。这些参与其中,投入的情感,让我们获得了心理的满足,继而激发起下一次同类型的期待。我们的欲望,不是一个简单的,凸显而出的愿望,有时它很复杂,里面包含了对某人某一类事物的深切体验,而形成的复杂欲望。师在讲法时说过,“你这个人,你的情感,你的身体,你的意识,你的思想,就是由无数无量个不同空间的,层层层层的,由微观细腻拓展到粗笨表现的,一个一个的情欲的爱恋所构成的。”(《无染觉性三》讲法)
欲,一定想获得,欲,一定有满足。我的一位师妹,每年都要去香港购物买包,号称是慰劳自己一年的付出。记得师早期讲法时有一句话:你看到一件好看的衣服,没钱买啊?可是夜里做梦时,你却穿上了这件衣服。
欲多,心重,欲多,心惘,所以,从人的心理特质上来说,想满足,想获得,以此来掩饰潜意识的恐惧感,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吃得好,预示家境不错;穿得好,代表自己有一定身份地位;用得好,表达自己的圈子还可以。获得他人的肯定,证明自己的努力没白费,自己的存在感进一步固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认为老天不负有心人,很多时候贪恋的不一定是物质,在精神上的贪恋,才是恐惧感最深刻的表现。
既然我们都是由一个个情欲爱恋,构成了自己的想与情感,让自己不想不可能,变成情感不动的冷淡人,更不可能。我们修的,就是对世间一切事物贪着的放弃。师在讲法点评时,曾建议某位师兄去学焦裕禄、学雷锋,今天我对这个建议有了新的认识。既然自我人格,大多以获得为满足,以获得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那破自我人格,就从失去开始。失去的是个人的种种妄想,失去的是对欲望的贪着获取,失去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各类依恋。师说:“去做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去做一些义工”,“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别人,用你心底里面的温暖和宽恕,去替别人分忧解难,这个也能生起出离心。因为你爱别人的多了,你爱自己的就少了,爱自己的少了,你心底里面心灵深处的纯善和光明就体现出来了。”(《无染觉性三》讲法)
我们有机会去做公益,那是释放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当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时,心灵升起的喜悦感,那就是纯纯的爱。公益有各种方式,那种能激发自己最大的爱的付出,淡化“我”的力量是最大的。想起我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机会帮助别人,那是你的福报啊!
想想也是,随手而做的,和长期坚持的,当然不同了。帮助别人,是忘却自己,淡化欲望最好的方式,只是这个福报不是时时都有的。那就把利益他人,作为自己的一个座右铭吧!让自己成为爱的展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