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人类会有气息一样,人类生命的气息就是欲望,就是情感、欲望与恐惧。人类的气息就这三个词——自我、欲望与恐惧,这个就是人类的气息。神灵的气息是纯洁、无私、光明、正直,这是神灵的气息。

 

而佛的气息,就是慈悲,第一个是慈悲,第二个就是智慧,第三个就是祥和——就是安详、祥和。那种‘祥和’可不是人类的祥和,祂是一种神圣的祥和的气息,就像是那个木炭,它表面上你看不出来有火苗,但是它的内在蕴含着高温。

…………

 

今天这个修行者这具身体之内,可以说是一个临在于人间的一尊觉者了。为什么说觉者是临在于人间呢?因为觉者不会随着这具身体而来,也不会随着这具身体的死亡而死去。祂是随着这具身体的修行,而觉醒了祂无生无灭的性质,将觉醒的道路和境界,将生命的标准和内涵,将解脱的方向与究竟智慧的义,透过这具身体传递给人间,传递给梦境当中的众生。

 

随着这具身体的死去,那个苏醒了的觉性,那个无生无灭,临在于十方三世,包括人间生灭缘起的心意自我的这个大智慧,祂不会有生有灭,祂也永远是无来无去的,所以叫‘缘起’嘛。‘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这是《圆觉经》上一句话,我过去非常喜欢,但是我过去并没有达到。今天,这个修行者,确确实实达到这一步了,我才知道什么叫‘圆觉自性,非性性有’。

 

什么叫‘性’?‘地水火风见识空’七大种性,祂并非是‘地水火风见识空’这七大种性,但是‘地水火风见识空’这七大种性当中,都蕴含着祂。祂‘循诸性起’,祂随着这个感知力灵魂境界当中的,见精的‘能见’与‘所见’的分别,派生在‘地水火风见识空’七大种性当中,派生出来了空间与时间,派生出来了知觉众生与认知的世界——‘循诸性起’,但是在一切境界世界当中,却无染无挂、无生无灭、无取无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此一切境界,灵魂感知力当中派生出的三界六道一切境界,皆是一合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在灵魂感知力当中的,三界六道一切境界当中,随着一切境界的生灭来去,却无染无挂;随着众生的心意分别,却无取无证。这个不是理解,这个是祥和安宁慈悲力的,本能的一种庄严。所谓的‘庄严’就是接纳一切,却不被接纳的内容、境界、分别所改变,那个叫‘庄严’。这个是大智慧、大慈悲的,大解脱的呈现,甚至于我用‘生命’都无法再描述祂了。

 

‘生命’,你可以去描述灵性,灵性是永恒的,因为祂解脱了见精的‘能见’与‘所见’,所以祂不被时间所触及,不被空间所局限,所以祂是纯粹的生命。祂呈现出来了无限温暖、无限接纳、无限清净的爱,无限清净的爱呈现出来了无限的安宁,无限的安宁呈现出来了无限的自由,无限的自由和安宁呈现出来了无限的极乐。极乐就是安宁、舒适、安全而细腻的觉受,而细腻纯净的觉受当中,没有一个恐惧的分别,那就是纯生命呈现出来,灵性永恒的、无尽的、狂喜的亢奋与极乐,那个是灵性天堂。

 

而这种‘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的大智慧,在灵性天堂当中,以纯光明的生命呈现,以生命呈现出来无尽的光明。这个光明本身的性质,却是那无取无证、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普照十方的大觉性。

 

这种大觉性,在人世间这具身体的,感知、意识、自我认知和身体细胞当中呈现出来,就是那……这具身体就好像是那个火山一样,蕴含着浓郁的那种高温的岩浆。这种岩浆在这具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当中在喷涌,在逐渐地往细胞表层在漫延的时候,这具身体无论是行住坐卧,在他的这个微观的空间当中,都呈现出来那种浓郁的大智慧、大觉悟的那种生命气息。那种生命气息,以我人格的经验去理解祂,那个是陌生的。那是一种极致慈悲的,融化了时间与空间,涵盖了过去与未来的,无限慈悲的、无尽智慧的安详感。

 

这个是我的人格——就是我心灵里面,具有自我形象的,那种人类情欲记忆构成的人格的我,所很陌生的,但是又是我觉醒的那个清澈,无限熟悉的一种生命的特质、一种生命的气息。也就是说,你们在寺院里面看到佛像上那三种气息,在这具身体当中,已经开始出现了。这个是我过去没有想到的事,你知道吗?

 

在这具肉身当中,在这具身体形象之内,已经出现了,那种接纳一切,却不被接纳的境界和分别所触及的,未曾改变过的庄严感;那种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穿透过去未来,容纳了十方三世的究竟的慈悲感;那种普照微尘世界,容纳苍穹万有,渗透在感知力灵魂境界,包容了认知与意识的自我境界,在人体细胞的每一个信息的境界当中,呈现出了那种纯澈而普照的,觉性智慧的光芒的大智慧。这三者同时以深邃的、浑厚的、安宁的,那种究竟安详的气息,透过这具身体,在人世间呈现出来,这个是一种纯生命的改变。

…………

 

在这具身体之内的,那个人,那个自我的形态的记忆,那个对于七情六欲感知的记忆,对于这具身体曾经在人世间,经历的这几十年的记忆,构成那个自我形象,那肯定不是我,因为他是有生有灭的。而能够看到这个心灵自我的感知力的这个‘清澈’,也不是我,因为他是凝固的。而真正的我呢,也不是感知力之上,那个永恒无限的光明和纯粹完整的生命,那个也不是我,因为那个是存在当中的。

 

而真正的我,是不被生命存在,却临在于存在当中的,那个如目光普照过去未来,接纳了十方三世,容纳着微尘苍穹,在一切微尘苍穹众生的心意当中,临在于分别境界之中,却无取无舍、如如不动、清净无碍的,大慈悲、大圆满、大庄严的祥和。

 

世界,在今天这个修行者的境界当中,是一合相。也就说没有世界,只有智慧;没有三界,没有六道,只有法界的慈悲。或者说,一切生灭缘起的境界现象,都是在法界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生命当中,上演着众生的梦境的追逐。而在梦境追逐的众生的心识意识境界当中,刹那间、方寸处,皆是法界如来、大菩萨大智慧的接纳与救赎。

 

一切都在当下,当下就是一切。一切都是慈悲,一切都是智慧,都在智慧当中上演着,都在智慧当中完成着,都在如来慈悲的救赎与接纳当中。因此世界是一合相,因此十方三世、六道轮回,全部都在佛的境界当中。

 

众生觉醒生命当中,那未曾改变、不被改变,也永远未曾失去的自己,那就是从一切境界当中,见证了不被境界所掩盖,不被境界所触及,不被心识所牵引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今天修行者已经到这一步了。”——节选自爱的温暖《气息》2024-05-29

 

相关经典原文

 

1.“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2.“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老师:整理的很棒。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