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将师兄们制作的《宇宙缘起——三界律法图表》转发给一位以前的师兄,因为他与真神教有点缘分,比较习惯以清晰的逻辑框架去思维佛法、学习佛经,所以分享那张图表,希望能有助于他对真神教的理解,增进与真神的缘分。
他回复说:有些我还看不懂。于是,我想如下作进一步推荐和交流。但自己所学尚浅,恐有错谬,特发此帖,祈盼能得恩师及师兄们帮我把把关,支支招,求多多匡正、赐教!
——————————
一、推荐阅读文章:天门开系列中的
《体系(壹—叁)》(2022-03-27)
《大宇宙》(2022-03-29)
《梳理》(2024-08-03)
《进行时》(2025-03-11)
这几篇文章,可能对你更好地理解那张图表有帮助。
二、交流所学浅见:
1.《楞严经》前四卷详细讲了色、受到想阴这部分的原理,但再往上就没有讲了。正如第五卷开篇的那个偈颂所言: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楞严经》)即所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而老师的实证体系中,将妙明真心从最究竟的法身开始、往下,在不同境界、不同生命层级,对应的具体形式、表现等是怎么样的,讲得非常细微具体,特别是灵界到无色界的交接转换部分的“知觉”,是老师教法独有的内容。所以你一下看不明白,也很正常。
个人体会,如果最粗略地划分:
在《体系(贰)》中,讲了一位修行者如何破完想阴而解脱分段生死,以及其后的两种不同的归属:
(1)归属造物主,就不出三界,证我空,但未证法空。
(2)归属圣灵,则通向法界。因为圣灵视众生是梦幻,归入生命本体后,圣灵智慧深处蕴含的“平安性”,就将熄灭“圣灵”智慧。最终人法俱空,证得无生法忍。
更详细的对应,可以学习下爱的温暖系列《降临(下)》(2024-08-16)。
2.最关键的起步阶段:如何挣脱“小我”的习气惯性的束缚,让“见精”浮现,亦即苏醒“灵”,逐步解脱分段生死?
简单讲就是:
在一次次“小我”与“信仰”的对冲中,依据真理标准,选择放弃。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1)从经典中学到的是:十善戒、八正道、慈悲喜舍等等。
(2)真神教:虔诚是唯一的戒律和核心。具体落实就是建立在出离心基础上的爱与宽恕。
个人浅薄的一点体会:
爱与宽恕法门,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痛苦地离开苦难”,加上与神同世的千载难逢的机缘,仰仗神佛的智慧纯光加持,融解习气业障的速度非常非常的快。也就是说,这是高效且无痛的“治疗”“救命”,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爱与宽恕”,如何落实到生活中?
首先要透彻认识“自我”为何物,生死是怎么回事。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一步步、一层层地去消融自我,退回到心灵认知、灵魂感知,苏醒见精,甚至融入灵性天堂,乃至证得无生法忍。
《体系(壹)》非常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小我”的整体系统及运作原理;此外,最近这一年多的多场讲法中,给出了更具体的实例开示。自己最近有所触动的有:
《感应(上)》(2023-06-05)、《边界(下)》(2024-12-20)和《正本清源》(2025-01-30)的相关部分。
三、最后,摘录部分圣师文章及讲法中的段落,抛砖引玉,愿你多多受益:
1.《体系(贰)》(2022-03-27)节选:
“如何能够从‘小我’的生命体系中解脱?
宽恕的纯爱,是直达圣主平安的道路。
…………
个体生命,实证到‘爱’的不变易性,爱就消除了‘个体意志’。
纯爱之中,没有‘所爱’的分别。
纯爱本身,就是完全接纳的温暖。
不因对象而升起取舍分别,不因内涵而改变爱的性质。
如果人类的‘灵魂’,能够信受真理,依照宽恕的层层标准,从心灵纯净的信仰中,层层剥离自我维护的习气妄念,借助信仰的虔诚纯度,将‘小我’的因素习气,一层层地剥落分解,‘灵’就从魂魄的‘个体意志’中解脱,苏醒了生命本初的纯爱与无限,‘灵’融入圣灵生命,生命就是永恒,永恒就是存在,这就是解脱了分段生死,永远不再受‘小我’宇宙体系的制约,永远不再被‘小我’生命因素威胁。”
2.《降临(下)》讲法(2024-08-16)节选:
“就见精啊,见精本身是因为恐惧而有分别。当见精内在的知觉,知觉内在的灵性,进入到见精之后,见精才可能被融化了。否则见精就永永远远地,不断地去……因为为了探索‘自己究竟是谁’的这种困惑感,而去被迫无奈地、无尽地、无限量地、无休止地去分别,就呈现出来了清澈的‘能见’,就呈现出来了‘所见’的内涵。
‘所见’内涵对于‘能见’的清澈,进行了障蔽,空间形成了。进行障蔽的‘所见’的这个内涵,对于‘能见’性质的障蔽,形成了能见性质对于所见分别,更细腻的、更具体的,刹那间的差异性的分别的时候,时间就形成了。先形成空间,再有了时间。时间和空间,同时呈现出来了见精生命化的体现。见精生命化的体现,就是世界的初起,那个就是无色界的生命。无色界的生命,他们是纯意识体。
也就是说,见精对应着无色界;而灵魂感知当中的细腻的经验,和微妙的这种灵魂当中的感知力的微妙的觉察,对应出来了色界,上面那个见精是无色界;而人的这个由灵魂感知,攀缘了肉体细胞,形成的这种认知与意识,就相对应着欲界,因为他跟六根结合,才会有欲望。欲界、色界、无色界,就这么来的。”
3.《边界(下)》讲法(2024-12-20)节选:
“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人类啊,我们的自我啊,他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我们的人体,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嘴巴、我在说话、我的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人格意识’。人格意识呢,他又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我的心灵的主观愿望,就是我想要干什么,我那个‘想’,我的心灵的动机,我的心灵的愿望,主导我的意识思维表达出语言来——这个就是我的人格。
我的人格呢,他是源自于我的认知自我。你的心灵啊,他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称为‘认知自我’,一部分称为‘人格自我’。人格自我是以意识表达的。语言表达出意识,意识左右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六根,表达出来了你的主观意愿的诉求,这个叫你的‘人格’。
在人格形成之前呢,我们把他称为‘认知自我’。……
…………
……当人格自我退去了之后,你的认知自我那个认知还在。这个认知,储存了你人格自我的种种的观念、体验、习气的记忆和情感的倾向的时候——我喜欢某一类的女人,我喜欢某一类的男人,我喜欢某一类的食物,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怎么样的,我对这个人的观念怎么样的……他就会在你的人格自我的一切的经历和好恶、逻辑和感受,他的这种形成的观念和凝固的体验,他就像种子一样,种到了你的认知自我之上。他会在认知那个基础之上,形成思量心——思虑心。”
(个人领会:这个思虑心就是我们常说的熏以成识的“识”的种子作用)
4.《正本清源》讲法(2025-01-30)节选:
“……所谓的‘人性’,他是由灵魂感知作为基础,与肉体细胞的这个生命的信息记忆,进行融合,信息记忆折射了灵魂感知,变成了灵魂感受;灵魂感受与肉体的这个六根相续,形成了这个六根的对外界光线和温度,这种气息的捕捉,变成了六尘;六尘六根将灵魂感知凝聚,成为了认知这种六尘六根体验的,心灵的一个最原始的状态,叫‘心灵认知’;心灵认知呢,然后不断地被所认知的习气,所凝固、细化、雕刻,成为了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与意识结合,形成了概念;概念与自我认知的体验结合,变成了思想;思想又牵动了你的自我认知,形成了情绪、体验具体化的名相,这个时候,自我就形成了。
…………
你死亡之后,意识死掉了,身体死掉了,自我死掉了,心灵认知死掉了,可是心灵认知背后的,在灵魂感受之上的那个思虑心,他苏醒的时候,就好像是我现在跟你们说话一样的真实。但是他却是以幕布的形式,就是以灵魂感知的那种不动念的、纯感知的状态,看到你的自我体验的人格,在今生活过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刹那的,情绪、感受、欲望、思想、记忆,甚至于潜意识动机,都看得清清楚楚。
…………
在你的思虑心的这个浓缩的人格自我记忆去休息的时候,在你的灵魂感受的这个幕布上面,会投射出来幕布背后的,灵魂感知宇宙当中的那一道光。那一道光叫‘见精’,就是‘能见’的性质,在‘所见’内涵当中,浮现出来清澈的、纯澈的空间来。
那道光,如果你能抓住,融进去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是思量心了,而是你的灵魂感知。灵魂感知在那道光当中,如果能融入到这道光,你会成为那道光里面的纯洁,你就进入到了三界的中上层,成为了色界或无色界的生命。”
老师:非常好的体会与理解。
老师:可以用作对僧人的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