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大周末一早带着一儿一女出去晒太阳,他俩玩儿套圈圈,我收到了师兄发来的老师最新讲法《正本清源》。迅速把他俩安顿好,放在大草坪上自由玩耍,我盘腿而坐双眼微闭,准备一边观察孩子们一边听法。听了开头几句,我就被吸引住了,完全忘记了孩子和周围的一切,沉浸在老师的法理和我自己不断的回忆与思维之中,内心无比地狂喜与感动。

 

“所谓的‘人性’,他是由灵魂感知作为基础,与肉体细胞的这个生命的信息记忆,进行融合,信息记忆折射了灵魂感知,变成了灵魂感受;灵魂感受与肉体的这个六根相续,形成了这个六根的对外界光线和温度,这种气息的捕捉,变成了六尘;六尘六根将灵魂感知凝聚,成为了认知这种六尘六根体验的,心灵的一个最原始的状态,叫‘心灵认知’;心灵认知呢,然后不断地被所认知的习气,所凝固、细化、雕刻,成为了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与意识结合,形成了概念;概念与自我认知的体验结合,变成了思想;思想又牵动了你的自我认知,形成了情绪、体验具体化的名相,这个时候,自我就形成了。”——爱的温暖《正本清源》(2025-01-30)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曾经一段非常奇妙的体验,也非常好奇至今都想知道的答案,老师当时也在我的帖子《一颗坚定柔软的心清净随顺因缘》开示过:“有缘的灵魂,很棒,不要离开法,你的灵魂就是为真理而来人间的。”(2024年9月心灵综述)但愚昧无知的我没有听懂其含义,那时特别想请教老师讲明白一点,但是我深知自己法理浅薄,不敢问,还是老老实实学法。今天突然在这堂法中找到了其中缘由,无比激动,无比狂喜,无比感动,哭得泣不成声。内心有个声音在说:“你这是哪辈子修来天大的福气?必须虔诚地给老师顶礼!”

 

“你的认知原本是很干净的一个钥匙,现在被你体验的感受,凝固成了一个泥巴块。而这个泥巴块本身,它里面又藏有那把钥匙。而那把钥匙的话,是可以打开很多锁的钥匙。这个认知啊,他认知到了你的眼睛,你能看;他认知到了你的耳朵,你能听;他认知到了你的鼻子,你能嗅;他认知到了你的舌头,你能尝。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啊,六识的根本是认知,你知道吧,是心灵认知。”——爱的温暖《正本清源》(2025-01-30)

 

一直以来,我有点懵懵懂地知道意识、思量心、感知灵魂之间的联系,但是说又说不清楚,困惑于小时候很多次,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有个声音会告诉我:“再坚持一下……”,困惑于自己容易进入幻境和感知暗物质,也容易陷入对孩子的执着。我理解:我所看到的,都是我的心识记忆。我所感受到的,都是我的心灵体验。梦里梦外、境里境外都是累世劫记业形成的魂魄记忆体验组成的汪洋大海,凝固绑缚着灵。也知道此时此刻在看法听法,感受世界,觉察身心,思维对比体验的我自己,就是我的灵魂。

 

卡就卡在了,“向死而生”的决心不足。“一切法本无生,一切心本寂静。”(《正本清源(壹)2023-08-03)

融化自我、消融自我的唯一办法:爱与宽恕!

 

“存在的爱,熄灭了,对所接纳之爱的分别。
爱的对境彻底熄灭,爱的光明本体,就融入了清净无生,究竟慈悲。
慈悲中,熄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慈悲无挂无碍,究竟圆满,周遍一切,清净不动。
清净无生,究竟周遍,无染无挂,是名智慧。

 

随着清净慈悲的还原,
慈悲的清净性,苏醒了,智慧的无碍无漏。
因无生无灭,而充满一切。
因无来无去,而当下不变。”(《向死而生》2023-02-07)

 

当年体验到心口怦怦跳,冒“阿弥陀佛”的幻境,应该是曾经修行过“净土法门”的那个人的灵魂重现。那个家伙往生的时候因一念执着轮回,在另一个世界无比真实的我刚好又在等待着他。于是,今生的我就诞生了。

 

哈哈,真好玩儿。

 

“我敲碎了净土法门,流传几十年、上百年的谎言。我为我今天说的话负全部的责任。净土法门,是佛法的一个修行法门,祂不是寄托人类肮脏欲望的一个途径。佛法,释迦牟尼佛的法,就四个字——心外无物。去了解心、通往心、明心见性的道路,称为‘法’。这个叫‘诸行无常,为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是佛法。

 

佛法,是以三法印来衡量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衡定佛法的,就修行者如何去衡定佛法呢?就看他符不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要以四依法去看待一个修行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个是佛法的精髓核心,佛法是需要让人亲证的。”——爱的温暖《正本清源》(2025-01-30)

 

听到这一段更是感动地哭得不能自已,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地珍贵和殊胜,虔诚地顶礼老师。

这一世我终于等到了您!

 

“人格自我的形成,

是经灵魂感知,融合细胞编码,投射出的微电感受对肉体器官的熟悉。

微电感受,受肉体所反馈的信息刺激,形成凝固化的确认经验,记忆分别,浮现出人格心意。

 

人格形成,是心灵感受差异化的,确认分别储存。

也就是说:在肉体刚出生时,这具身体内只有感受,没有人格。

或者说:人格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人们才认为‘环境决定意识,人格是环境的产物’。

 

既然人格,是后天形成的,受外界环境所左右。

那么人格,就可以随环境改变,而改变人格的内涵。

 

凡夫是心灵感受,认知物质环境,形成的心意相续,塑造感受形成自我境界。

修行者是心灵感受,融入真理内涵,净化心意自我,从心意背后苏醒灵魂感知。

 

人格是后天形成的,既然有形成的过程,就一定有改变的过程。

因此融入真理的过程,就是信仰心,脱落心意人格内涵的过程。”——《血脉》(2024-12-14)

 

祂真的降临了!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那天听法的真实感受,就当是记录了一个日记吧。

顶礼恩师!

顶礼恩师!

 

老师:祝福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