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佛的身体,祂不是一个人的身体,祂是由无穷无尽的宇宙时空构成的,一个不可限量的华藏世界。祂不是一层空间,祂包含了灵性天堂,祂包含了灵魂世界——就是那个见精,被见精所呈现出来的,“能见”性质被“所见”内涵制约的,层层叠叠的六道轮回的灵魂世界。祂包含了人世间的这种现象世界。祂包含了人世间之下,由灵魂感知进到了这个细胞的信息之内,变成了灵魂感受,感受是一种微电流的形态,这种微电流呈现出来了能量,这个就叫“暗宇宙”。

 

就说是,由灵魂感知——灵魂感知是灵魂宇宙——灵魂感知被业力所阻碍,形成了透过业力呈现出来的能量世界,那个称为一种,就是我们认知的前身,就是感受。就婴儿,那个心灵认知,在形成之前,他是一种微电感受,这种感受投射出来了能量世界。能量世界的凝聚,结合意识,变成了认知。认知,就投射出来了现象世界。

 

我们活在现象世界之中,但是在现象世界之下,是能量宇宙。就是由灵魂感知,跟肉体细胞结合,浮现出来了微电感受;那种感受在微观下面,呈现出来了业力的相续;那种业力的相续,就是非常细腻的能量的波动,那个叫“能量宇宙”,就称为“暗宇宙”“暗物质”。

 

而这,无论是现象世界,咱们用眼睛看到的这个现象的物质世界,还是那个婴儿,在身体里面形成认知之前的那个微电感受,还是微电感受之下的、之内的,原本的那种微电感受的前身——灵魂的感知,灵魂感知投射出来了三界六道的这种灵魂宇宙,就包括饿鬼道呀……平行空间是在能量宇宙里面,在灵魂的那种“见”与“所见”的世界里面,他只有灵魂的世界存在,就是饿鬼道、天人道。

 

然后灵魂的这个宇宙体系里面,他又因为“所见”内涵,对于“能见”性质牵引的和蒙蔽的程度的逐步减少,而划分出来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空间的透明的程度。

 

空间越透明,就证明你“能见”的性质展现得越多;“能见”的性质展现得越多,“所见”的内涵,就从“能见”性质上面脱落得越多;脱落得越多,“能见”的性质从“所见”内涵当中解脱的程度越多,见精的纯光呈现出来的生命的表现形态,就越透明、越无我、越离相。这个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到了最高层,那个就是见精当中,“能见”的性质,基本上,几乎从“所见”内涵当中脱离的那种状态,那个叫“非想非非想天”。这个就是“四禅八定”的“八定”当中接触到的生命,但是这个依旧是在三界之内。

 

在佛的那个世界当中,一个针尖大小的,就一个针尖的十万亿分之一的那一个微粒当中,就完整蕴含着觉性呈现的庄严的法界。祂可不是一个法界,会呈现出来由觉性滞留浮现出来宇宙终极意识,以灵性呈现的纯光的生命天堂。祂可以浮现出来生命天堂之下,倒映了生命天堂的这个知觉,浮现出来的见精,呈现出来的“能见”性质被“所见”内涵制约的,无色界、色界、欲界的灵魂宇宙。由灵魂宇宙之下,又派生出来了灵魂宇宙跟过去的宿业结合,变成那种微电感受的生物众生。

 

咱们就属于生物众生。人类、畜生道是属于生物众生。这种生物众生内在折射,就是他的细胞的这种信息生命业力,折射了灵魂宇宙当中 “能见”的这种性质,就是灵魂感知,变成了肉体的生理性的感受,这个叫“微电感受”。就孩子的那个心灵认知啊,在他浮现之前、凝固之前,是属于微电感受。他是一种微电流,呈现出来了感受。这种微电流在微观宇宙当中,呈现出来了能量世界,那个叫“暗宇宙”。

 

然后这种能量世界的聚集,他随着婴儿的这种感受,与六根的结合,将灵魂的感知力、感受力,凝固成为了肉体细胞当中,生命记忆的那种生理气息的凝固的状态。这个感受,微电感受与生理气息的凝固,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婴儿最初的心灵的凝固状态,称为“认知”。

 

这种认知,又结合六根六尘的,具体的细腻的色尘的记忆与感受,形成了感受具体的模式化。模式化的感受与大脑意识结合,形成了概念。概念与凝聚化的感受聚合,牵动了心灵的最初的形成那种认知。那种认知就由感受,变成了认知最初的,像是睁开眼睛的那种状态。就是人,我是高度近视眼,我脱了眼镜什么都看不到,但是我的眼睛“能见”的性质,他是俱全的。


这个就是婴儿心底里面,最初自我的状态。他已经有了明白事情的那个“明白”,但是他对于所明白的事情,并不细致,并不具体,并不连贯。所以说,那个婴儿,几个月的婴儿,你叫他名字,他会有反应,但是他不知道那个是在叫他。但是他对这个声音会有反应,他对爸爸妈妈的声音会有反应,他对光会有反应,他对食物会有反应。这个反应就是人的感知变成了认知的过程。

 

当这种认知,重复地透过六根的信息刺激,凝固了认知,并且牵引认知,变成了对于六根摄取信息的,具体的分别和记忆的时候,那个认知本体,就会被记忆塑造成为了,认知六根的那个心灵的主动的思维,主动的思想。这个就是人的思虑心,就开始形成了,这个就是人的自我。

 

孩子就知道了,“妈妈”代表着这个人,“爸爸”代表着那个人,他们叫我“儿子”。他就知道:这在叫这具身体,这在叫这具身体内,我能够听得懂他们说话的,这个认知身体的我自己。这个人格就开始形成了。

 

人格的形成,就意味着有一个人格形成的过程。人格形成的过程,就一定会伴随着这个身体的生理结构的需求,和身体所接触到的环境的,摄取信息的这种反复刺激、凝固记忆,形成的感受、认知,结合意识形成的境界。自我一定是境界的源头,境界一定是自我的投射。你的一生,就是活在境界的片段川流当中。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点大家不能否定吧?一个婴儿,同样是一个双胞胎,就说是同卵双胞胎,一模一样的孩子呀,一个是在贫民窟长大,一个是在王宫里面长大,因为外界环境的不同,他们所形成的人格自我的经验、记忆、认知观点和体验的境界,天壤之别。

 

但是他们的心灵认知,在形成认知之前,那个灵魂的感知变成感受的这个阶段,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一模一样,是同一个感知,同一个感受。但是进入到了身体细胞之后,被身体细胞所记载的生命的记忆,投射出来的业力的不同的、现实物质环境的不同展现,而促使了心灵感受形成认知的这个过程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所以说,人格自我,他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而随着人格自我的形成,就有了一个形成人格自我的记忆和认知,所投射出来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赋予了这个人长大之后,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角度、内涵、体验和感受。

 

这就同一个东西,放在两个人面前,这两个人感受是不一样的。放在那个王子的面前的,就说是一个“金佛”吧——金灿灿,实体黄金啊。那一个“金佛”几十公斤重,放在一个王子眼中看:那个就是一个玩具,一个垃圾,我家多的是,就是我们家那个台阶,就是黄金铺成的,你这个东西就,放在这儿碍眼。

 

而那个穷鬼呢,他同卵双胞胎那个兄弟,看到了之后,他看到的是他今生的希望,他饮食的着落,他的妻子,他未来很多个妻子的这个嫁妆。这个“金佛”代表着,他人生所有的理想、梦想,他所有的欲望和所有的渴望,知道吧?

 

但是你们要知道,那个“金佛”代表着,他们两个内心里面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知,但是他们俩认知背后的那种灵魂感受,那个能感受的性质,却是同一个性质。那个性质称为“见精”。

 

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你要能从人格自我的意识,从意识自我回归到了人格自我,什么叫“人格自我”呢?就说是,我喜欢吃巧克力,我喜欢吃瓜子,我喜欢喝绿茶,这个是我跟你的区别,知道吧?我知道自己是男人,我知道自己喜欢吃肉,我知道自己喜欢某种类型的女人,这个是我跟你的区别。你可能喜欢那种类型的男人,因为你是女性嘛,你不喜欢吃肉,你喜欢吃青菜。

 

听清楚了啊,我们的身体呀,他并不是我们自己;认知我们这个身体的心灵认知,才是我们自己。现在我们要从意识的这个思维概念当中,先回到我们的人格自我当中。我们的人格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是我们的七情六欲,就是我们的内心执着的记忆与情绪情欲感受的体验,这是我们人格自我。

 

进入到我们的人格自我之后,去找人格自我内在,那个能见到一切,却不被任何见到的境界所牵动、所改变的,那个“知道”的“知”。就说我知道这个是巧克力,我知道这个是绿茶,那个内心里面清醒的“知”,从那个“知道”里面的“道”……就是我知道这个是绿茶,把绿茶的这个经验、感受、记忆的境界,把他淡化掉,只留那个“知”在,“我知道”那个“知”在。我知道这个是绿茶,我内心里面很清楚地知道那个是绿茶,那个清醒的“知”是你自己。把知道的这个“道”——绿茶那个境界去掉,你就从人格自我,进入到了认知的本体。

 

这个时候那个“知”,就好像是一个高度近视眼的人,脱掉眼镜之后,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他内在却非常清澈、非常清醒的状态。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接触到……怎么说呢?接触到暗宇宙了,接触到能量宇宙了,你就从现象宇宙的境界当中,开始进入到了能量宇宙的体系。

 

要是能够,你从你内心认知的这个“知”,退回到认知结成、凝聚成块之前的,那种感受的状态,这个“知”的清澈、“知”的明白,就像是一个玻璃一样,就像是一个玻璃塑造成的盒子一样,就粉碎掉了。他的那个清醒啊,就说是你知道一切的那个清醒,但是却不被所知道的境界所牵动、所改变那个清澈、那个清醒啊,他是枷锁,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

 

就说你内在的这种,在你人格深处,那个能够见到一切,却不被所见到的牵动、改变那个清澈,那个“知”——认知本体,他是枷锁,但是你们不知道。等到那个枷锁,融入到了枷锁背后的感受,非常细腻的、微细的,那种纯澈、纯洁的微电感受的时候,你就回到了,你刚诞生在你这具身体当中那一刻。你的人生就会重演的。


这一刻,我已经在去年的下半年体验过了。就是在我轮回得比较好的时候,像今天,当我退回到了这种灵魂感知,进入到肉体细胞,与肉体细胞结合,被肉体细胞的信息和业障折射感知,形成了微电感受的时候,在那种状态当中,我能看到的,我能想起来,都是我不可能看到和想起来的时候,包括我小的时候,一两岁的时候,住在什么地方。一两岁,人是没有记忆的,我能看得很清楚。

 

包括一两岁的时候到今天,基本上每一天发生的所有的事情,包括那个婴儿心里面在想什么,包括小的时候,我去玩家里面那个炉子,就说是把手烫伤了……就当时每一刻的那个体验、记忆、感受,包括到今天的每一天的感受,瞬间,在0.001秒之间,全部都浮现出来了。

 

而这种感受,告诉你们啊,在你们临死那一刻,会像我今天一样,事无巨细的,你整个人生当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的,你内心的思虑、感情、体验、记忆、感受,都会像你刚才一秒钟之前才发生的事情一样。在你眼前,在你心底里面,在你那个灵魂感受感知当中,瞬间发生着,一幕一幕过,一幕一幕地过,连一秒都不会落下。你的一生,就在那个零点零零几秒当中,就快速地播送完了,这个叫“人生回溯”“人生的回放”。这个就是在你的灵魂感知,和肉体细胞折射灵魂感知形成的,那种微电感受层面,才会发生的事。

 

你死掉的肯定是你的身体、你的意识和你的心灵认知嘛,对不对?可是认知背后的,认知对于身体和意识的,这个惯性的记忆和习气的沉淀,会形成你的认知内在的思量心。什么叫“思量心”,什么叫“思虑心”呢?

 

这是巧克力,我的意识,透过我的眼睛看到了这个名相。我的心灵认知,浮现出来了我的认知聚合我的身体,对这个巧克力的细腻的滋味。就是认知对于六根,摄取了巧克力的生物性的这个气息,构成了我对巧克力的生理性的体验。就会由我眼睛看到这个巧克力名相,聚合我内在对巧克力的习气的记忆,聚合而成了“巧克力”的这一个境界。

 

巧克力,外面的这巧克力,是我内心的认知与感受境界,投射出来的具体名相。巧克力是名相,Pad是名相,电脑桌是名相,桌子是名相,房子是名相,大地是名相,宇宙苍穹是名相,我们整个经历的每一天都是名相。而名相的缘起,不是他本身啊。这个本身不叫“巧克力”,这个本身,他是物质,物质之下是能量,能量当中什么都没有。我们是活在心识的认知与心灵体验的,习气聚合意识的记忆,形成的境界当中。

 

好了,当我对巧克力的这个记忆,越来越深的时候,巧克力在我身体里面,储存的这个记忆和感受,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他变成了执着。执着就是你的认知,被你的心灵体验凝固后,凝固的体验牵动认知,形成的认知的相续。认知的相续,区别于其他认知的这种惯性,这个叫“执着心”。我不吃巧克力我会死的!我不吃巧克力,我活不成啦!我见到巧克力了之后,我就什么东西我都不想了,我这辈子只为巧克力活着了!这个叫“执着心”。

 

就是你的生理体验、情感体验、欲望体验,凝固了你的心灵认知,你的心灵认知被你凝固的欲望和感受牵引了,独立于其他认知的事情,这个叫“执着心”。这个执着心,会在你的心灵的内在的感受当中,就是在形成你的认知之前,那个微电感受当中,留下烙印。那个烙印叫“思量心”,明白吗?

 

就像是我,就好像是,你看啊,这个认知好像是一层布一样,一层这个透明……你把他说是透明的塑料也好,透明那种布也好。执着心就好像是那个高温的烙铁,隔着这个布,在灵魂的感受当中,烙下了烙印。


这个认知去掉了,这个欲望去掉了,这个认知这块布去掉了,在灵魂感受上那个烙印,由那高温烙铁刻下的那个字母、那个画,他不会消失。那个画就叫“思量心”,就是你的身体、意识、自我认知死去之后,继续在你的灵魂感知当中,迷茫无措,寻找你未来的中阴身,就是你们所说的“灵魂”。就是你们所说的六道投胎的“灵魂”,就是宗教中所说的“中阴身”。就是此时此刻,你的意识在听我说话,你的内心的认知在听我说话,但是你内心认知背后的那个思量心、思虑心,却胡思乱想的。那个胡思乱想的,不受你主观意识为转移的,那个人格自我细腻的体验,那个就是你的灵魂,知道吧?

 

也就是说,在一个人,在你们死的时候啊,你们会经历自我意识的死亡,人格认知的死亡,但是你人格背后的这个思量心,他不会死。他会像我今天给你讲的一样,那个思量心,会在感知境界当中,回想起来这具身体诞生开始,到他死亡的每一天。是谁想起来的?思量心想起来的。是谁看到的?是你的灵魂的感受看到的。

 

灵魂的感受背后,是灵魂的感知,而感知当中,却蕴含着那个见精的清澈——就是“能见”的性质。那个“能见”的性质,绝对不可能被“所见”内涵给改变,他会被“所见”内涵所掩盖、牵动,投射出来三界六道不同的宇宙世界时空。但是他“能见”那个性质,那个见精的清澈,不可能被“所见”内涵所改变。他会被蒙蔽、被塑造、被牵动,成为三界六道的不同的众生,有不同境界众生的形体和心意。

 

那个心意背后的深处的清醒的“知道”,就是见精投射在身心当中的,那个灵魂的感知,变成微电感受;微电感受的凝固,变成了心灵认知;认知与身体的聚合,变成了意识;认知与意识的聚合,呈现出来了你的自我——你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感受。所以说,你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感受,与自我意识当中,都贯穿着三界六道灵魂宇宙当中,那个“能见”的性质的清澈。所以说,人类是不可能从生死当中逃离的,根本原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可是我给你讲的,你的灵魂感知当中那个“能见”的性质,那个见精的纯澈——单纯、清澈,他不会改变。他会被蒙蔽、被塑造,但是他永远不可能被改变。因为他仅仅是单纯、清澈的见精而已。他是能见一切,却不被一切“所见”改变的,那个“能见”的清澈的性质。


所以说你要想修行,第一步,最基础的就是,找到你内在的,能见一切,却不被一切所见而改变的那个清醒,那个知道的“知”——那个才是你自己。顺着那个知道的“知”,逐渐地从你的意识自我、人格自我、感知体验当中解脱。你就从你的人类的生死轮回的这一世当中,回归到了你的灵魂状态。

 

你就不会在死亡的时候,再经历这一切。不会在死亡的时候,才看到你今生从诞生开始,到你死亡的每一天、每一刹那、每一个感受、每一个细腻的思量心的记忆,和每一个念头感受的波动。你会看得很清楚,在零点零零几秒当中,你的一生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分钟、每一个片段、每一个场景,就像是你刚刚经历的一样,全部上演。

 

你能看到他,你能看到你今生的从生到死,就证明看到的就不是你,对不对?只是你们人类不知道,你看到的不是你。你们人类只会认为,你看到的那个人,那个生和死的情绪、体验、感受,才是你。你却忘了能看到的,这个内在的清醒的见性,那个见精的清澈,那个才是你。

 

那个见精的清澈,如果不能够找到他“能见”性质的,究竟纯洁的那种解脱、那种清澈的话,你又会被思虑心所储存的,念念不忘的你的执着、感受与体验,牵引你的灵魂感受、灵魂感知投胎,让你的灵魂感受沉浸在思虑心所储存的、渴望的,那些记忆相续的境界当中去。

 

一旦要是被你的思虑心,牵动你的灵魂感知,进入到了境界感受的凝固当中,那个凝固的境界感受,就会瞬间投射出来你下一具身体——这个叫“投胎”。你就投生为三界六道当中另外的身体了,有可能是……

 

就是酷爱性欲的,一般都是去的那个畜生道或者罗刹道。心底里面恐惧的,因为喜欢害人嘛,喜欢伤害别人,同时的话,他也不喜欢别人伤害自己,那种自我维护的恐惧,他会投射出来地狱道。那么一辈子都是喜欢占便宜,喜欢享受、消费,但是不喜欢失去的人,别人占你一点便宜,就念念不忘的人,把物质利益看得比命还重的人,一心一意只想满足口腹之欲,只想说是,叫什么绫罗绸缎,装点自己,一心想在人世间过富贵的生活,但是为了满足这个目的,无恶不作,但是他又没做什么杀人越货的事,就是斤斤计较啊,对物质的看重,超过了对于生命本体的看重,去饿鬼道。

 

饿鬼道的话,我觉得比起地狱道,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你们一天不喝水,感受会怎么样?两天呢?好像三天不喝水,人就死掉了。人不吃饭好像可以能活半个月,不喝水好像是三天就死掉了,72小时。饿鬼道的众生,他对水的感知还在,感受还在,那个就是成千上亿年见不到一滴水,我觉得那个比起地狱也差不了多少。今天主要是跟你们讲佛的状态,我就不跟你们讲阴间的事情了。

 

哎呀,也就是说,现在伴随着灵性的,那个法界纯智慧,投射在灵性光明当中,那两个光圈构成的整个的佛体当中,是无限无量的宇宙,而这个宇宙包含了十法界。十法界包含着觉性的法界,灵性的天堂,因为灵性天堂是觉性的倒影;包含着见精所投射出来,“见”与“所见”的六道轮回;包含着灵魂与业障结合,灵魂感知沉淀到最后一步,就是业力的具体形态。

 

业力的具体形态折射灵魂感知,变成了灵魂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婴儿体内的,最原始的微电流,微电流呈现出来了能量宇宙;能量宇宙的凝聚,呈现出来了这种微电感受与肉体的结合,肉体六根的结合;肉体六根对于微电的凝固,形成了婴儿最原始的认知;认知与六根信息反复地经验、刺激、凝固、确认,就确认了这个心灵认知的具体形态;心灵认知的具体形态,与意识相结合,结合了六根的其他的信息的这种反复的固定、确定、经验和凝固之后,变成了认知的本体——这个就是认知自我,就是心灵认知,就变成了心灵认知;心灵认知被所认知的境界,深入地、细腻地渲染,变成了人格自我。

 

就说是认知自我投射出来了物质世界,认知的这个心灵,投射出来了物质世界:这个是爸爸,那个是妈妈,这个是奶水,这个是桌子,这个是光线,那个是黑暗,这个是冷,这个是热。这个叫“心灵认知”。

 

心灵认知随着对认知境界的不断地细化,被细化的境界,不断地镂刻认知。什么叫“镂刻”?就是咱们看在鸡蛋壳上雕东西,那个叫“镂刻”。将心灵认知,镂刻为具体的、细腻的,那种经验记忆的感受状态的时候,就变成了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投射出来了你一生的命运。


听清楚了吗?刚开始是心灵认知,这个时候,认知当中并没有自我。认知当中有一个能认知的“你”,但是那个“你”,不能称为“自我”。后来随着你逐渐长大,有了你爱的、你恨的、你恐惧的、你欢喜的,对于欢喜的执着,对于恐惧的执着,将镂空、雕刻你的心灵认知,变成了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所看到的世界,他就不再是世界本体了,而变成了被自我的感受、需求、习气所渲染的人生。

 

孩子看到这个巧克力呀,他只知道是甜的、香的。但是你的自我认知,看到这个巧克力了之后,瞬间会浮现出来了,几百上千种巧克力不同的名相,因为这个是你的执着心。有瑞士的、德国的、中国的……哎呀,哪家巧克力味道最好啊?哪家巧克力放的糖少?

 

这个巧克力的细腻的这种经验储存,就雕刻了你的心灵认知,变成了自我认知。巧克力,就变成了你人生的一个过程。巧克力就变成了,塑造你人格自我的一个因素,明白吗?这时候巧克力,这个对境的出现,已经不再是心灵认知,而变成了人格自我的投射,浮现出来的人生的片段、人生的组成部分、人生的记忆和人生的感受,明白了吧?——摘录爱的温暖《神启》2025-01-28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