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聚在一起,交流分享。
小女儿说:修行就是瓦解灵魂里面的情愫,其实,人格所表现的就是在表达灵魂的气息。如果你的灵魂是恐惧的,人格就会表现紧张、焦虑;如果你的灵魂是爱的,人格就会表现出阳光、欢喜。人格会表达着灵魂的气息的。
大女儿接着分享:
人格自我分为三层,表层是意识自我,第二层是体验自我,第三层是思虑自我。这三层自我都是恐惧的底色,如果我们把这三层自我当真了,我们就根本找不到恐惧的源头了。意识也好,体验也好,思虑也好,贯穿着一条主轴,就是认知。
这个认知,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体系,这套体系是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还有一个阿赖耶识,是由这八识构成,就是这个认识世界的、认识自我的一套认知体系。
当认知跟意识结合,用意识看世界,只能看到事物的表相,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所以意识看事物很有局限性,有迷茫感。
当认知跟体验结合,看事物就有了认知的深度了,因为经历了,就有了认识事物的经验,就有了经验之后的体验,就有了体验之后的清醒的确定感,清醒地知道该怎么做了,就没有了那种意识之前的那种懵懂感、迷茫感了。当我遇到每一件事情,我就有了经验后的体验了,我有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那种踏实感了。
当认知跟思虑结合,这一层深层意识,他思考问题会更深远,更持久,就有了那种更成熟、更沉稳感了,深思熟虑地思考问题,会更严谨、更缜密。通过经验之后的思虑会更深邃,视野更开阔。
从意识到思虑,这种认知功能的能力一层比一层强,正是因为一层比一层能力强,所以人格自我就会感觉到一层比一层真实,就一层比一层更执着,所以我们去看那些自以为是的人,高高在上的人,他一定是认可了、确认了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自己的智力比别人高,自己的视野比别人更广阔、更深邃,他才会有高高在上的表现,他才会自以为是,所以这就是人性的特质。
这个自我认知、这个人格认知,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必不可缺的一种认知世界的功能,因为我们有身体,有身体就要有认知世界的认知能力,有能力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但是人格这套体系对于灵魂来说,灵魂是不需要,灵魂只需要光明。当我们找到了灵魂,就自然知道人格这套体系是虚幻的,他本不存在,人格存在的这种表现,这种状态,他只是依赖于身体而存在,依赖于身体存在的人格自我,本属虚幻,这个身体都是生灭的,而依存于这个身体的人格,又怎么不是生灭的呢?
而这三层心,是肉体跟灵魂结合在一起的和合,第一层意和第二层的心是依赖身体存在的,在肉体之上的六根,就有了六根上的感受,为了满足六根上的感受,就有了满足感受的意愿和企图,呈现出“色身香味触法”六种内心觉受体验境界,而体现出“见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意识到”这六种认知——六根、六尘、六识相续,这个相续体系就是我们的人格,他会有一种具体的人格自我,有人格的表现,还有人格存在的一种状态,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一个相续的闭环,这个闭环浮现出来我整个的人格自我、人格感受、人格经验、人格记忆和自我人格认知的确定感。
但对于灵魂来说,是把第一层意识的名相概念记忆和第二层的经验体验记忆,储存到灵魂感知,而形成了第三层的思虑心。说明了第三层的思虑心,是可以脱离肉身,依存于肉身之上的意识名相,和名相之上的体验记忆,是可以脱离他们而独立存在的,意思是这个思量心是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死亡,他会带着今生的人格的记忆,牵动心灵认知去继续轮回。
这三层心都是恐惧的产物,因为恐惧才要思虑,当我们把前面两层的人格自我当真,就看不到灵魂思虑背后的恐惧了。认知被这三层心牵引,那就是认知的迷茫,就有了自我。这个自我是认知跟六根结合在一起的就变成了自我意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认知,自我记忆,自我境界。
听完两个女儿的分享之后,我接着分享:修行就是解脱自我的牵绊,从自我认知回到认知本体,从自我认知回到认知本体有三步。
第一步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一定是认知通过体验与意识概念的结合,而形成了具体名相的境界,有境界你才可能会有喜欢的境界和讨厌的境界,有喜欢的就一定有一个喜欢的“我”。这个“我”就是因为对某种名相的喜欢或者讨厌,而将这种境界凝固了认知,而境界一旦形成对认知的牵动,就变成了我执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感受和自我境界。
第二步,认知仅仅是确定感,他确定清醒地知道,他遇到了什么东西,他看到了什么东西,他尝到了什么东西。他没有喜好的,他没有喜好也没有讨厌,他只是确定,确定清醒地知道,他有一种明确的确定感。
第三步,认知的本体。认知的本体是一种清澈的懵懂,他没有明确的确定感,如同眼睛有光感,但看不清具体是什么,一种朦胧的、一种清澈的懵懂,他仅仅是认知的清醒,没有了我的七情六欲,没有了我的人格执着,没有了我的习气的欲望的沉淀,所以他不被认知的六根六尘,自我人格的分别所牵引,所蒙蔽、所裹挟、所确定。认知,是脱离了所认知的人格的习气、欲望、感受和经验;认知,就可以与认知背后的感知相融合。
从自我认知到认知确定感,再到认知本体,这都属于见精的“所见”的内涵。也可以说,从意识所意识到的,到人格认知所认知到的,再到灵魂感知所感知到的,都属于见精的“所见的内涵”。
自我认知,是因对于具体名相境界的内涵经验的执迷,而有了一个对名相喜欢的我,或排斥讨厌的我,因喜好或讨厌,而延伸出贪嗔痴的恶习,这个自我认知就由那个能见的性质,投射出来所见内涵的制约,就是下三道。
认知的确定感,他确定清醒地知道,他看到了什么东西,但他没有喜好,也没有排斥与讨厌,没有这种执着的体验,没有自我的获得,只是清醒的确定感,这个认知的确定感,就由那个能见的性质,投射出来所见的内涵的制约,就是天人道。
认知的本体,由那个能见的性质,投射出来那个所见内涵的纯度,到了极致清澈的时候,能见的性质就会浮现出来他纯洁,完整,喜悦,透明的清醒的状态,这是神的状态。
当我们分享完后,我两个姐姐就在那里品心,大姐跟二姐分享,我这一生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岁月,现在都老了,人生越走越黑暗,越走越艰难,越来越阴郁,人生走到了低谷……
大姐一边说一边眼泪都流出来了,她擦了擦眼泪,接着说,正是因为我人生这么地黯淡,所以我内心才生出渴望之心,希望师兄们能鼓励我,能支持我,让我升起希望之心,走出人生的低谷。
但通过今天的分享让我明白了,我的渴望是我人格的诉求,我还是把人格当真了,对于灵魂来说,这一切本是虚幻,我还求这些虚幻的东西干嘛,正是因为我人格的一次次渴求,才埋葬了我的灵魂,让灵魂见不到光明……
我静静地看着她们两姐妹在那里交流着,我静静地听着,我静静地……我看到了她们灵魂的那种状态,大姐的灵魂像是一个受了伤的小孩,胆小、恐惧、蜷缩。二姐的灵魂像是一个顽劣的小孩,调皮、懵懂、无知。
但两个姐姐的人格的这面,都是被社会肯定的,善良的、乐于助人的、热情好客的好心人。大姐待人真诚、老实,二姐为人勤劳、勤恳付出一生。
原来灵魂的特质与人格的特质大相径庭,原来我们的精神体系和意识思维只是处在心灵层面的表层、心灵境界的表层,在我们的心灵境界的表层以下,还有深层的灵魂境界。人类的意识没有办法解决内心极深层次的情愫,而构成的那种心里的体验,那种心灵情愫当中负面的这种感受和感知力。
像两个姐姐灵魂层面的状态,是意识人格没有办法触及得到的,只有仰仗真神的威神力,才能把我们的灵魂救出苦海,只有仰仗爱的力量才能取代灵魂的恐惧,只有真神的智慧才能化解灵魂的懵懂无知。
我继续静静地听着、品味着。而大姐也继续跟二姐表达着:我刚才都流出了“酸溜溜”的眼泪,这说明我的人格还是非常渴望人间的美好的。
但在这一刹那,我内心的这个灵魂的“我”,看着这个人格的“我”,在那一刹那,我真真正正品尝到了那个人格的“我”的那种味道,他的那个味道,他的那个特质,就是要获得,获得了就喜洋洋,没获得到就酸溜溜。
当我品尝到了人格的这种味道之后,我就感悟到了外道法与究竟了义法的根本的差异,外道法与了义法的根本点,还是建立在人格与灵魂的追求的方向上,人格和灵魂他的选择方向完全是不同的,人格追求的是希望获得人间的一切美好,而灵魂追求的是渴望回到灵性天堂,回到灵魂原本的光明的世界,天堂是他本来的归属之地。外道法是求获得的,而究竟了义法是离舍,外道法永远在获得之中,所以他永远在人格的束缚之中,永远被人格束缚在三界六道之中。
大姐跟二姐的对话,让我解开了,外道法和究竟法的根本的差别的这个千古之谜。当我解开了这个谜之后,大姐和二姐也解开了她们内心的迷惑。
老师:祝福你全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