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躺平”一词可太火了,仿佛一夜之间,好多人都把它挂在嘴边。一开始,我听到“躺平”,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种啥也不想干,往床上一躺,无忧无虑的状态。可后来琢磨得多了,发现这“躺平”背后,似乎和个人修行境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先来说说“躺平”。现在不少人喊着躺平,大多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工作的高强度,竞争的激烈,感觉自己拼得太累了,于是选择一种看似低欲望、不争不抢的生活方式。不再盲目地追求那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一定要住多大的房子,开多豪华的车,赚多少钱。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快节奏、高压力的反抗。

 

但躺平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懒惰和逃避,真正的躺平,其实需要一定的修行境界。我所理解的个人修行境界,并不是说要像古代的隐士一样,躲到深山老林里不问世事,而是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保持一颗清醒、平和且坚定的心。对真理透彻的领悟,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从躺平看个人修行境界,首先得有看透世事的智慧。当一个人选择躺平,说明他已经想明白了——这具身体不是我,外面就没有一个真实的世界所存在,不再被外界的各种诱惑所迷惑。他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通过过度的物质追求,或者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打败别人来证明自己。这种看透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主动的舍弃。就像庄子,他拒绝了高官厚禄,逍遥于天地之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在世俗人眼里,他可能是躺平的,但他的精神境界之高,又有几人能及?

 

再说说心态,躺平的人心态往往很平和,不焦虑,不攀比。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焦虑就是因为总在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升职加薪,自己没动静,就着急上火;看到别人买房买车,自己还在租房挤地铁,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而修行人,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成长,是否与法相应,合乎法义,生活简单朴素,不为名利所羁绊,对神佛的虔诚才是自己生命意义的所在,畅游在法中,是享受,而不是一种义务,或是一种装饰,一种标榜,心态安宁,平和,这就是一种躺平心态下的高修行境界。

 

还有一点,躺平并不意味着没有追求。真正有修行境界的人,虽然在物质生活上选择了简单、低欲望,但在精神层面,有着自己的追求。可能会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也可以致力于帮助他人,在奉献中找到人生的快乐。比如当志愿者,帮助弱者,去弘法,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这种无私的付出,得到的精神回馈,那些没有参与体验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躺平理解偏了,打着躺平的旗号,实际上是在逃避责任,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这种“假躺平”和真正有修行境界的躺平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的躺平是一种主动选择,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只不过换了一种通透方式去生活;而假躺平则是被动的,是在面对困难时的退缩和放弃。

 

躺平这个词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关于个人修行境界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躺平方式,在这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找到生活真正的意义。毕竟,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旅行,一场告别轮回,踏上生命实相的旅行,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与心境,愿在神的看护下,在神的赐福中,觉醒生命的爱与光。

 

老师:祝福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