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你人格的基础,认知是你思维分别的基础,认知是你体验感受的基础,认知是你逻辑思维概念的基础,认知是你情绪欲望、自我人格形成、相续、壮大,以及分解的基础。认知就是你生死轮回的一道坎。

 

一个修行人,如果你不能从你的思维记忆当中,回归到你心灵认知的,那个本初的确定感当中去,你就永远会被你人格的意识、人格自我的心愿,所带动你的认知,不停地投入到,思绪相续的理解、记忆、分析当中去,那就永无止境了。

 

如果你不能从你的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体验当中,退回到你心灵认知的,这种最初的确定感当中的,懵懂状态当中去,被你的自我心愿、欲望、习气、感受的经验记忆,所牵动的心灵,那个懵懂的认知,又会被你的人格自我的欲望习气的经验,穿上一件一件体验感受的外套,把他们塑造成为不同‘道’里面的生命。

 

所以修行者,首先第一步,就要找到你真正的自己。就是找到你内心能够见到世界,却不被所见到的境界牵引的,那个对于境界最初的确定感。我说见到见精啊,就是在你这个确定感背后的,感知当中那种清醒,但是那个对于你们要求太高了,见到见精才是修行的开始。

 

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讲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初于闻中’,闻性就是见精。‘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心灵疗愈《兑现》2024-08-26

天父赐福!


“当光明苏醒的时候呢,我整个这个人类的身心意识啊,就像是一件黑暗的衣服一样被脱下来了。然后紧接着人的第一个反应啊,用人类的感受去形容他,是漠然。就是我内在苏醒的生命,那个天堂的那种光明的生命,对人世间的这个自我,是一种漠然的状态。祂既不悲也不喜,没有评价,也就是说人类的这个自我对于天堂的那个真正的生命来说的话,是不值得一提的。

 

因为他本身是虚幻的,是虚假的,他不值得去描述,不值得去评价,不值得去分析,甚至于不值得去看他。因为光明之中是没有黑暗的,黑暗在光明之中就是一丝错觉而已。他从来没有存在过,你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如果你去评价他,去留念他,去关注他,去分析他,这本身就是一件错误。

 

第一个感受,就是一种穿透了时间,亘古没有改变过的一种漠然。而那种漠然的深处呢,却是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分别的接纳。因为黑暗本来不存在,光明本身就是接纳。就像是你从梦中醒过来的时候,你对梦的不评价,反倒就是对梦的完整接纳了。它本身是虚幻的,你没有必要去对一个虚幻的东西进行分别、进行取舍、进行评价的时候,那么不评价的你,就是一个苏醒的你。

 

而那个苏醒的你,苏醒的光明对于黑暗来说,在黑暗当中的人体会到的,就是一种平等的、无条件的包容,但是祂同时又拥有一种究竟彻底的一种……你说是一种漠然也好,但是那种漠然祂本身并不是没有感情,祂是跟人类的情绪完全性质不一样的,是一种无限的、不变易的宽恕。就是无论你是好的、坏的,无论你是生灭当中的光明,还是失去了光明的黑暗,无论是天堂的神灵还是地狱的恶鬼,祂保持的态度就是宽恕。宽恕的定义就是不评价、不取舍,没有分析,是全然的包容,这个就是‘宽恕’。”——心灵疗愈《光》2023-08-18

神来了!
“上主是爱,上主爱你。”

“我佛慈悲,如来爱你。”

“我宽恕你,我原谅你。”


我包容你,我接纳你。


“心外无物,唯爱是心。”

 

“爱,从未离舍一人。”(心灵疗愈《加持》2024-10-07)


带着上主的爱,去接纳恐惧,去宽恕恐惧。


“我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心意的自己。”(心灵疗愈《降临(上)》2024-08-15)

 

“真实的永不变易,虚幻的本不存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神的权柄就是宽恕、原谅、爱、包容,这就是神的权柄。”(心灵疗愈《降临(下)》2024-08-16)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苦中无我,唯有真理慈悲。”

 

“神是爱。上主是爱。我是爱。”(《心咒》2024)

叩拜……大慈大悲如来救赎。

 

返回
顶部